以学术为翼,“问道中国:‘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研习营”2025在青圆满结营

来源:世界汉学中心

作者:

2025-09-01

  近期,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北京语言大学联合主办,青岛世界汉学中心承办的问道中国:“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研习营2025在世界汉学中心举行,主要活动包括“大师说汉学”主题讲坛、“青年导师说”学术座谈、“新汉学”博士生讲坛、教育研学、Vlog主题专访等系列,来自7个国家的10名“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在世界汉学中心完成了“问道中国”主题研修。

“行以致远”青年导师说

  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后、复旦大学“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范狄(Dario Famularo)作为青年导师,首先回顾了自己从意大利哲学专业转向中国汉学研究的历程,并系统介绍了在中国攻读博士、开展博士后研究期间所遇到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以及如何借助“新汉学计划”平台拓展职业发展路径的方法。他表示“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研习营为青年学者们搭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平台,让大家能够在世界汉学中心与来自中国一流高校的专家学者深入沟通,增进对彼此研究兴趣与成果的了解,鼓励毕业生们继续利用“新汉学计划”以及世界汉学中心提供的各种学术交流平台继续夯实学术基础,共同成长,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行。

1.jpg

  北京大学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鲁昕(Lusine Safaryan)分享了自己从博士到博士后阶段在中国的学术经历,内容涵盖科研选题设计、文章写作与投稿技巧、论文发表策略等,还提供了职业规划建议。她表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术对话总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思想火花,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博士毕业生交流学术心得、职业规划,既是分享,更是学习;大家对中国现代化与汉学研究的多元视角,让她看到学术的无限可能,也为她的思考增添了更多维度与深度。最后,她祝愿所有毕业生毕业快乐,鼓励大家在跨文化对话的魅力和学术共同体的温度中坚持学术追求、勇于创新探索。

2.jpg

学而致知——问道中国

“新汉学计划”博士学术讲坛

  在“学而致知——问道中国:‘新汉学计划’博士学术讲坛”环节,8位“新汉学计划”博士从语言学、汉语国际教育、历史学、教育学、电影学等各自专业领域出发,分享了博士在读期间汉学与中国学研究成果及学术科研经验,清晰阐述了未来深耕文化交流、投身科研深造的学术愿景。

以语言文字为径,和合与共

3.jpg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安喜乐(Thelikada Kankanamge Aslea Prabath Kumara)分享了关于斯里兰卡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机发展变化情况的实证研究经验,探讨了语言学习动机的多重影响因素,构建了外语学习动机动态发展的模型。他认为这不仅是语言学研究中的发现,更是促进中斯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从语言符号的沟通到文化的互通互鉴,中斯友好关系的持续推进,正是在这样一步步微小的努力中实现的。

4.jpg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何玉娴(Hà Ngoc Huyen)聚焦汉语易混淆词语研究,她指出这类词语辨析是语言表达精准度的基石,更是语言能力进阶的核心——对母语者是高效沟通的前提,对二语学习者是理解汉语逻辑的关键。何玉娴认为,从应用与传播角度来看,易混淆词词典编纂兼具学术与实践价值,她未来将持续深耕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与词典编纂,帮助学习者透过词语触及背后的思维与文化。

5.jpg

  北京语言大学智能与技术专业博士生杜氏秋恒(Do Thi Thu Hang)的学术之路,始于一份扎根故土的教育初心。她毕业后在越南高校担任一线汉语教师,因来华参与越南本土汉语教师研修萌深深造念头。如今,她专注于越南学习者汉语双字调习得发音研究,希望未来能为越南学习者的汉语语音教与学提供更有效的指导。谈及求学之路,她特别感谢“新汉学计划”的支持,让她能更专注地在汉语教学领域深耕前行。

6.jpg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任俊杰(Lim Kang Hoon)分享了自己在“新汉学计划”支持下的实践探索与学术足迹。他以新媒体视频为载体,生动记录并分享了在新疆的所见所感,以及作为外国友人扎根中国的真切体验。在学术领域,任俊杰主要以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ICM理论以及概念整合理论为依据,分析汉韩形名搭配背后的认知路径及认知机制。他期待未来能以学术为桥,推动中韩两国在更广阔领域开展深度交流。

多元化研究,深化世界汉学与中国学发展

7.jpg

  山东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哈迪(Hadi Yahya Saleh Mareeh)在研究中创新性地提出I4R综合评价框架,通过融合经济增长理论、社会包容理论、环境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系统揭示了数字化转型对可持续发展的差异化影响,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产业升级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实证支撑。基于跨文化交流的深刻体验,他计划在未来致力于探寻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经济的融合路径——这既是对全球发展命题的回应,也承载着通过学术对话促进国际合作的深层思考。

8.jpg

  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林惠湘(Lim Hoei Shian)以唐代这一中国古代极具开放性的时期为核心,深入剖析了外来文明与中华本土文化从相遇、碰撞到深度融合的历程。她特别以唐代为锚点,并以汉代作为参照,生动展现了古代中国在坚守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如何以开放胸怀吸纳外来文明精华,并将其有机融入自身发展脉络。在她看来,这些历史经验不仅是“文明互鉴”理念的深刻诠释,更为理解中国现当代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提供了深厚的历史依托与文化自信。

9.jpg

  北京大学国际教育发展专业博士黄美琳(Jezamine Wee Mei Lin)作为教育经济与管理领域研究者,以马来西亚教育私营化:国际学校的崛起为研究重心,通过连接商业、经济、教育和汉学领域,深入剖析了其发展现状、实践路径与深层意义。谈及未来,她表示将持续致力于优化教育体系与项目设计,同时期待与“新汉学计划”各校毕业生深化交流、建立友谊,共同推动跨文化互鉴与学术共进。

10.jpg

  法国里昂大学、意大利威尼斯大学与北京大学联合培养博士李乔治(Giorgio Ceccarelli)以自身丰富的电影实践经验为切入点,聚焦2012至2022年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历程,从票务体系演进、行业法律规范完善、国际交流合作深化三个维度深入探究电影产业发展中技术创新与业态革新的内在逻辑。展望未来,他计划持续深化与国际影展的合作,策划更多以电影为载体的跨文化交流活动。

问道中国:“新汉学计划”

博士毕业生研习营2025结营仪式

  活动最后,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汉学研究处副处长王昕生为营员们颁发2025年夏季“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结业证书、问道中国:“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研习营2025结营证书及青年导师证书,世界汉学中心研习中心负责人张潇尹对2025研习营的开展情况进行了汇报总结。

11.png

颁发“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结业证书

12.png

颁发问道中国:“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研习营2025结营证书

13.png

颁发问道中国:“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研习营2025青年导师证书

  “新汉学计划”旨在通过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学术合作项目,培养中文水平优异、文化背景多样、科研能力突出的优秀青年汉学与中国研究人才,推动汉学和中国研究跨文化、跨专业、跨学科发展。问道中国:“新汉学计划”博土毕业生研习营2025作为各国青年新汉学博士毕业后开展更加深入的中国研究积累实践经验的重要项目,旨在提升青年新汉学博士专业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增加汉学青年学者对中华文明整体风貌、区域特征和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全面了解,充分发挥汉学青年学者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各国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年轻人才,围绕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展开广泛深入的交流合作,持续谱写世界多元文明交流与互鉴新篇章。


责任编辑:吴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