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2日-23日,以“美国汉学视域下的中国当代发展”为主题的美国汉学家大会(美国汉学与中国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世界汉学中心成功举办,来自美国的17位著名汉学家与国内数10所高校的100余位学者共同参与。
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国际汉学》主编张西平在大会开幕式环节以“从中国与欧洲早期的互动看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张西平教授论及中欧交流,将其分为晚明至清中期与晚清之后两大历史阶段。他用马克思的“世界史观”将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视阈拓展至西方殖民之前,前期中国独立强盛,为世界提供文明滋养,后期中西渐趋对立,西方中心主义思想与话语体系成为主导。他认为,晚明币制改革使白银成世界货币,推动中国融入近代经济,其变迁非西方裹挟,而是内生变化。同时,耶稣会士促进“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丰富了东西方知识体系。晚明至清中期,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中心,其文化亦深刻影响欧洲启蒙运动。他批判了欧美文化“自我成圣”论,倡导以文明互鉴视角审视中西发展,为全球史视域下重构中国与世界关系提供新视角。
张西平教授在演讲结束时说:“百年弹指一挥间,走出晚清悲情,重新确立中国文明在世界历史进程的作用,重新思考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在全球史和长时段的历史视域下重新确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这是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与西方,应该重新回到公元1500-1800年这一段历史上,胡适认为,这是中国和欧洲的一见钟情的时代。这是一个平等对话的时代,走出西方中心主义,回到文明互鉴的立场,这才是世界所期望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
2025-01-02
2025-01-01
2024-12-31
202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