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上午:8:30-11:00美国汉学家大会分论坛“文学译研与传播(分论坛Ⅲ)”于世界汉学中心亚洲厅顺利举行。来自复旦大学、武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10位教师及硕博生进行了发言分享。分论坛上半场由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余蓝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陈浩以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名誉教授祁泰履(Terry Kleeman)评议。论坛下半场由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姬艳芳主持,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教授、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沈卫荣与美国南卡堡垒学院教授、美国中古中国学会会长南恺时(Keith Knapp)评议。
主旨演讲
上半场发言
发言人:刘一凡(大连外国语大学)
题目:对气韵的艺术美学解读——以美国汉学家福开森、索珀、艾维廉为例
大连外国语大学在读研究生以三位美国汉学家为例,对气韵的艺术美学进行了解读。刘一凡指出,气韵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作为人物品评的话语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在误译背景下的“气韵”西传中,“节奏”译法、“精神回响译法”给予古典的“气韵”以现代性的面孔——首先被汉学家化用于西方现代绘画理论,又进一步影响了西方学者对现代主义的思考。误译背景下的抵抗与共鸣也给我们理解中西融合之后的“气韵”以新启发。气韵为代表的中国艺术品内涵在福开森笔下不再以符号的形式单独出现,他的努力不只是对于藏品的努力,也是从文化角度审视中国的艺术。
发言人:刘欣(南京大学)
题目:论孙筑瑾的重复诗学研究及其启示
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刘欣在论坛中指出中西比较文学学科在近半世纪以来的发展中业已取得较为显明的成就。然而,如何为两种文学传统拟定公允且有效的比较基础依然是困扰该领域研究者的元命题之一。刘欣细读和参酌华裔贷美籍学者孙筑瑾(Cecile Chu-chin Sun)的重复诗学理论,考察各类微妙而复杂的“重复”手段和装置在中英诗学传统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及其效力演变,并尝试以现代性的视野重审其核心功用,以期为当代中国诗学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发言人:黄宇霏(华中师范大学)
题目:从妆楼到辽后:渌水亭文人群体对辽后妆楼文学景观之重塑
华中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黄宇霏给大家分享了渌水亭文人群体对辽后妆楼文学景观的重塑研究。黄宇霏指出对于历史人物的特定关注反映了文学作品在历史记忆构建中的作用,以及文人群体在文化传承和历史叙述中的主观能动性。辽后妆楼作为虚拟性文学景观成为历史与现实对话的桥梁,文人通过描写辽后妆楼去探讨历史与当下的联系,反映了时代变迁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在渌水亭文人的词创中,辽后妆楼还超越了单纯的物理存在,转化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记忆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承载了萧后的故事,还包含了历史上政治女性个体的悲剧命运。这些故事在对辽后妆楼的题咏中被不断重述和再现,形成了一种集体记忆的叙事。
发言人:王月(浙江师范大学)
题目:文学梦境叙事研究的几个面向
浙江师范大学讲师王月就文学梦境叙事研究的几个面向一题,向大家做了分享。王月老师从两个方面来评述现有梦境叙事的研究:一梦境叙事的重要意义,包括其普遍性和独特性特征;二梦境叙事研究的几个面向,包括心理和精神分析,超现实主义,梦境诗学,文化及占卜,社会梦。通过评述以往研究来展现文学作品中梦境叙事研究路径及不足,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方向。王月指出目前国内外梦的诗学建构方面涉及较少,尤其是叙事学角度来研究文学中的梦境还没有相关专著来探讨。未来研究的方向如梦境叙事的特征,梦境叙事修辞效果,及梦境叙事的美学等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发言人:卢巍文(香港中文大学)
题目:赓续或革新:黑色电影理论的中国批评与概念重构
香港中文大学在读研究生卢巍文以跨文化比较视域切入,关注黑色电影理论作为舶来品在中国的接受、传播、重构,归纳黑色电影理论的中国转译式的及批评实践。卢巍文认为黑色电影是一个关于历史的流动性概念,近年来黑色电影美学风格在中国人的电影创作中逐渐显影,但中国语境的黑色电影理论研究仍然暖昧。在历史考据、理论辨析与实践佐证共构下,黑色电影理论在中国的批评、重构和再生产路径得到系统性综述。
评议人总结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陈浩以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名誉教授祁泰履(Terry Kleeman)对上半场的发言作出了评议。陈浩教授指出此次论坛大家对话学术、生发问题,是探索文学与汉学交融的一次重要机会。祁泰履教授认为此次论坛给大家带来了不同的的视野和方法,促进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下半场发言
发言人:郭晨欣(香港中文大学)
题目:观看的隐匿与感知的分歧:唐宋闺情词中屏风书写之差异的性别动因
香港中文大学在读研究生郭晨欣以屏风书写为中心,将男性词人与女性词人的闺情词分开处理并围绕文本写作视角与对闺阁空间的感知两方面向大家作出分享。郭晨欣认为现存的唐宋词中大量篇目以闺情为题材,然而男性词人与女性词人所作的闺情词在意象选择方面的异质性却往往被既有研究所忽略。关涉屏风的书写正鲜明地体现出此种异质性,作为闺阁中典型而重要的家具,屏风是男性词人闺情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器物之一,却在女性词人所作的闺情词中相当少见。
发言人:沈佳钰(南昌大学)
题目:重审宋画中的女性之美——以美国汉学家的研究为中心
南昌大学博士研究生沈佳钰以美国汉学家的研究为中心,重审宋画中的女性之美。在美国汉学家对宋代绘画的研究中,性别美学问题逐渐受到重视。宋代绘画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杰出代表,不仅展现了高超的绘画技艺,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然而,在早期的西方中国艺术史研究中,性别视角的缺失导致了对宋代绘画性别美学问题的探讨不足。汉学家将中国女性置于西方性别框架下解读,忽视中国独特的性别和审美观念。现有研究偏重男性画家描绘女性的作品,对女性画家的创作关注不足,忽略了女性自身的审美与创作视角。
发言人:郄云荻(武汉大学)
题目:妙善传说:女性觉醒与“他者”困境
武汉大学在读研究生郄云荻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对中国汉地最广为流传的女性观音故事之一妙善传说进行了分析。妙善传说以其中蕴含的反叛精神推动了观音的女性化进程,并为女性提供了自我意识觉醒的契机。郄云荻认为妙善传说虽然展现了女性的困境与觉醒的可能,但最终未能突破父权社会的局限。女性在妙善的经历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并通过对她的崇拜获得精神上的慰藉,而非真实的主体性。
发言人:赫丹云(南开大学)
题目:佛教个人价值与美国超验主义的互鉴——论《法华经》首次英译
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赫丹云以佛教个人主义和美国超验主义的角度,探讨了《法华经》的首次英文节译本《佛陀的布道》。赫丹云认为此次英译是借东方佛教思想之“石”攻美国超验主义思想之“玉”。其次,也是东方佛教文化在美国文化思想领域一次成功的自我表述,甚至激发了整个西方世界的佛教自觉,重新唤醒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称得上一次名副其实的东西方文化间的互鉴,产生的影响,至深至巨。
发言人:肖馥莲(复旦大学)
题目:北美出版的第一部中国医学史——兼论20世纪上半叶海外中国医学史研究
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肖馥莲认为对中国医学的观察、记载和评述是16世纪以来来华传教士经久不衰的话题。1934年,莫尔思的《中国医学》一书在美国纽约出版,这是在北美出版的第一本中国医学史著作,也是美国医学史学会在创建初期对医学的全球史尝试中的一部分。肖馥莲向大家解释了莫尔思对中国医学研究的关注点以及与早期西方学者以及中国学者的研究的差异之处。华西传教士莫尔思依照西方医学的分类对中国医学进行阐述,同时从文化和哲学层面对中国医学进行新的解释。
评议人总结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教授、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沈卫荣与美国南卡堡垒学院教授、美国中古中国学会会长南恺时(Keith Knapp)对下半场的发言作出了评议。沈卫荣教授认为此次论坛通过国内外学者的智慧碰撞,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灵感。著名汉学家南恺时表示大家各抒己见,为与会者带来全新的研究视野与方法启示。
2025-01-02
2025-01-01
2024-12-31
202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