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2月22日上午,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和北京语言大学联合主办,世界汉学中心与拉巴特中国文化中心承办的“文明互鉴与区域发展——北非地区汉学家大会”在摩洛哥成功召开。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吉炳轩出席并讲话。
中国驻摩洛哥王国使馆代办周志成,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中联部前部长助理窦恩勇,中国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国际儒联副会长李岩,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朱桂杰,拉巴特文化中心主任刘琛罡,穆罕默德五世大学副校长卡苏·奥斯梅尔(KASSOU OSMAÏL)等中外领导,以及汉学家代表出席。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埃及、摩洛哥、突尼斯、苏丹等北非国家的近30位汉学家、翻译家代表共襄盛举,共同探讨中非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新趋势、新范式和新成果。大会由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世界汉学中心主任徐宝锋主持。
吉炳轩表示,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向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致贺信,信中特别提到“希望各国汉学家作为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为沟通中外文化、增进理解友谊合作作出更加积极的努力”。中国国际交流协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致力于搭建多元、开放、包容的学术交流与文明对话平台,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民心相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人类文明之基作出积极贡献。
吉炳轩指出,摩洛哥地理位置独特,多种文化在此汇聚融合,孕育了灿烂多元、开放包容的历史文化。早在14世纪,摩洛哥著名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就曾作为文明使者沟通中国和非洲。中非文明交流的历史表明,只有通过交流互鉴,文明才能保持旺盛生命力,不同文明之间才能相互碰撞、互相包容、共同进步。
吉炳轩强调,中非、中阿之间在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双方在共同理念和价值追求上拥有相似之处。双方应开展文明对话,倡导包容互鉴,一起挖掘民族文化传统中积极处世之道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同时,他希望各位汉学家能够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消除国家间、人民间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误读误判,努力为世界解读中华文明、分享中国智慧,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穆罕默德五世大学副校长卡苏·奥斯梅尔(KASSOU OSMAÏL)表示,摩洛哥与中国长久以来保持着坚固而深厚的友好关系,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不断取得新突破,为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近年来,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两国之间的人文交流空前活跃。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合作逐渐深化,推动了两国人民对彼此文明的深入了解与尊重,搭建了文化心灵的桥梁。
穆罕默德五世大学是摩洛哥最高学府,拥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和优秀的教育资源。学校致力于汉语教学与汉语推广,在摩洛哥设立和帮助建立多所孔子学院,为摩洛哥学生学习中国语言文化提供了契机和平台,培养了大批通晓中文、热爱中国文化的人才。穆罕默德五世大学将继续深化汉语教学,推动地区汉学发展,为促进摩中双边友好关系与合作发展培养更多生力军和“接棒者”。
埃及著名汉学家、翻译家,爱资哈尔大学语言与翻译学院中文系主任阿齐兹(Abdel Aziz Hamdi)从丰富的个人翻译实践出发,详尽展现了中国文学在北非地区的译介与传播盛况。他简单梳理了自己翻译的20多部中国文学作品,并分享其在阿拉伯世界所引起良好反响。除译者的个人翻译实践外,阿齐兹还强调了中国政府及相关海外学术机构、出版机构在推动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中的关键作用。
他指出,随着“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中阿合作日益密切,文化交流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越来越多的阿拉伯读者渴望通过文学作品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与社会现状,越来越多的年轻译者加入到中国文学的阿拉伯语翻译工作中。“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他希望中国文学进一步走入北非地区,成为联结中国人民和北非人民的心灵纽带,让民众从文学作品中互相欣赏,认知彼此,共同为推动中阿文化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摩洛哥汉学家,穆罕默德五世大学“货币、银行和金融”研究小组负责人哈立德·汉谟思(Hammes Khalid)探讨了中国和摩洛哥文化中共同蕴含的“中庸”思想。“中庸之道”,源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强调在人生和社会中寻求平衡与和谐。摩洛哥伊斯兰文化中的“中正”思想也倡导和平、宽容理念,与中华文化的“中庸之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他指出,尽管摩洛哥和中国在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道路上存在差异,但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地区事务时,两国都秉持着平衡、协调的原则,尊重彼此的主权和独立。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体现了中庸之道的精髓,也展示了两国在应对复杂国际关系时的智慧。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它不仅适用于中国社会,也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突尼斯汉学家、翻译家芙蓉(Samah abdelkader)表示,2024年突中两国将庆祝两国建交60周年,60年来两国友好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双方在多个领域的合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芙蓉详细从学术研究、文化活动和中国作品的翻译和传播三个方面介绍了突尼斯汉学家在突中友好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及贡献。她提到,迦太基大学突尼斯高等语言学院与孔子学院已连续两年举办北非地区国际中文教育研讨会,通过研讨会学者们对北非地区中文教育的实际状况有了更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许多突尼斯汉学家积极主动充当文化交流使者,策划并参与各类文化活动,此举进一步拓宽了中国文化的传播范围,有力推动了中突文化文明交流与互鉴。同时,她指出以突尼斯东方知识出版社为平台,中国各个领域的图书逐渐被译入北非地区,成为在阿拉伯世界传播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最后,她热切期待下一届北非地区汉学家大会能在突尼斯举办。
吉炳轩副委员长向世界汉学中心和汉学家赠送书法作品,汉学家阿齐兹、芙蓉和米拉分别委托吉炳轩副委员长向拉巴特中国文化中心转赠翻译作品。
与会汉学家通过主旨发言、圆桌论坛等形式,围绕“北非地区汉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中国文学在北非地区的译介与传播”以及“北非地区汉语国际教育与人才培养”等核心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交流学术观点,发表学术见解,为大会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度。与会学者纷纷表示,中非文化交流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阔的现实意义,通过加强学术研究、教育合作和民间交流,可以进一步增进双方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推动各领域的合作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此次大会对于深化中非文化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为北非地区的汉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加强学术研究和交流合作,为推动中非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5-01-02
2025-01-01
2024-12-31
202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