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和博物馆笔译工作坊结业视频 2023年5月26日,随着最后一堂法语专题翻译课落幕,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北京语言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青岛世界汉学中心、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承办的“新汉学计划”海外高级中文翻译人才培养项目——中国文物和博物馆笔译工作坊圆满收官。 本次工作坊聚焦“中国文物和博物馆”主题,依托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青铜器、瓷器、书画、服饰、饮食等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创新开设“中国文化课”“语言翻译课”“展览文本翻译实践”等三大版块,覆盖阿拉伯语、英语、法语、俄语、意大利语、日语、波斯语7个语言,吸引了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的260余名汉学青年学者参加研修。 文化课授课专题内容 融媒体沉浸式直播课学员合影 工作坊课程邀请了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工作部研究馆员翟胜利、社会教育部副研究馆员梅松松、书画院研究馆员朱万章等7位文博领域资深专家、学者、策展人,以及“谢赫哈马德翻译与国际谅解奖”得主薛庆国教授,“意大利之星”骑士勋章获得者文铮教授、陈英教授,伊朗语言中心汉语专业创始人阿明(Bazrafshan Amin)主任,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娜希徳(Nahed Abdulla Ebrahim)教授等12位中外资深专家学者,为学员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主题讲座。此外,工作坊特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现场设融媒体沉浸式直播课:中国古代服饰专题课程。授课专家王方表示,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希望文物可以作为领识之弓箭,中国文物和博物馆笔译工作坊能够成为汉学青年学者们了解中国历史的钥匙、连通世界的桥梁,以助沟通中西文明的鸿鹄之志。 中国文化课授课专家阵容 语言翻译课授课专家阵容 本次工作坊注重培养和提升学员的翻译实践能力,除了文博主题文化课讲授、语言翻译课交流,还特别设置展览文本翻译实践环节。学员们对相关展览介绍的选段进行试译,并由授课专家进行逐一评审。汉学青年们先悟“道”,后学“译”,在实践与互动中切磋译技,深入了解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的差异,探讨文物名称翻译的特点,寻求文博的可操作性翻译策略,以此对中国文博翻译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深入的理解和体验。来自意大利的优秀学员乔影(Giovanni)表示,这是他第二次参加笔译工作坊,通过课程学习和交流,掌握了古代中国的新知识,学到了如何翻译“文化空缺词”等新的翻译策略等,希望此类笔译项目能够一直进行下去,让中外文化交流深入人心。 2021中国文化笔译工作坊主题图 2022中国影视笔译工作坊主题图 2023中国文物和博物馆笔译工作坊主题图 “新汉学计划”旨在通过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学术合作项目,培养中文水平优异、文化背景多样、科研能力突出的优秀青年汉学与中国研究人才,推动汉学和中国研究跨文化、跨专业、跨学科发展。自2021年以来,工作坊围绕中国文化、影视、文物和博物馆等主题已成功举办三届,为助力中国文学“走出去”搭建了良好的对话交流平台,学员们从中国文化课、语言翻译课专家的对话、交流、互动中充分感受了语言、文学与翻译的独特魅力,为日后更加理解中国、翻译中国、读懂中国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今后,工作坊将计划吸纳优秀学员参加相关翻译项目,为汉学青年学者的翻译培养工作留下长期的、延续性的成果,以“新汉学”向世界传递中国的人文精神,共同谱写全球文明互鉴的华彩乐章。 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由北京语言大学与青岛市政府合作共建,致力于借助双方优势,凝聚汉学家力量,服务国家战略。 世界汉学中心将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为重要使命,致力于联络并激活遍布全球的汉学家,打造以汉学家为“思想源”的智库,建立世界各国汉学家和汉学机构间常态化交流机制,形成稳定学术交流模式,逐步建立完善的世界汉学与中国文学、出版、影视、艺术、文博等相关产业的对接机制。中心将通过数据库建设、学术出版、翻译服务、论坛会议、研习研修、智库咨询等方式促进世界范围内的汉学家交流和学术往来互动。
2025-01-02
2025-01-01
2024-12-31
202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