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通五洲,文化连世界。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以《中国文化知识辞典》为依托,持续推出百位青年汉学家眼中的不再“老外”系列之中国文化关键词视频,将从“外眼”视角解读中国文化关键词、阐述文化故事。本篇为第三辑,来自蒙古国的朝乐门(TUMURKHUYAG TSOLMON)将通过视频阐述她对中国文化关键词“致良知”的理解。
阐述人:蒙古国——朝乐门(TUMURKHUYAG TSOLMON)
关键词:第三辑——中国文化关键词“致良知”
“致良知”辞条
中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心学的重要学说,是一种达到天赋道德的修养方法。“良知”来自《孟子》,指不学而知的智慧,是先天具有的道德善性和认识本能,王守仁阐发为心之本体,“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致是推及、达到的意思。王守仁将“致知”与“良知”结合起来,认为“致知”即致吾心内在的良知。主要有内外两条路径,一方面,通过闭目“省察存养”的内心工夫,达到“致是良知而行”的道德自我完善过程;另一方面,要求对外推及自己的良知于事事物物,把自己的一切行为和活动都纳入道德规范的轨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泯灭,虽有时为私欲习气所蔽,但只要顺从良知,扩充善念,去除邪念,就能保持良知而不丧失,人的一切言行就不会违背天理,并将吾心之良知扩充到事事物物上去,那么事事物物也就皆得其理了,这就是致良知。良知将本体论、认知论和修养方法结合起来,既是宣扬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先验论,又是宣扬道学“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说教。
2025-01-02
2025-01-01
2024-12-31
202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