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对于中外文学因缘关系的研究成果频出,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一话题也持续关注。但是,有关中国文学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和影响,却尚未有人作系统、深入的梳理和研究。埃及汉学家哈赛宁博士的这部著作来得及时,他在比较文学研究的这块处女地上,作了可贵的垦殖,让我们得以了解现代中国文学在埃及——这个阿拉伯文化和文学大国——传播的状况及产生的影响。作为哈赛宁博士多年的同道和朋友,我对他这部新作的出版深感高兴,诚表祝贺。
这部著作,既有对中国文学在埃及译介历史的梳理、传播现状的分析,也有对鲁迅、老舍等中国现代文学巨匠在埃及的影响研究,还有对于中埃两国几位作家的平行研究。哈赛宁博士经过多年努力,为我们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们了解了不少新的知识,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按照他的导师高旭东教授的说法,他确实“弄出了一点新的东西”。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外国人的哈赛宁,用比较通顺、流畅的汉语完成了这部作品。据我所知,这也是阿拉伯学者用中文撰写、在中国出版的第一部著作。因此,哈赛宁有理由为自己的付出和收获感到自豪。
通读这部著作后,我们可以发现,在几代阿拉伯和中国学者、翻译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现代文学在作为阿拉伯世界重要窗口的埃及,已经生根开花。中国现代文学在埃及的存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为数不少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被译成阿拉伯文。哈赛宁在附录中列举了将近40本阿拉伯文版译作,而据我所知,这个统计还不全面,遗漏了一些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出版的译作。
二,已经有了一支规模不小的研究者和翻译者队伍,其中除了部分中国的阿拉伯语学者以外,大多数是埃及自己培养的汉学家,多半为中青年才俊,这预示了未来发展的良好前景。
三,中国文学已经引起了埃及读者的关注,并得到一些埃及知识精英和文学大家的重视,还对部分作家产生了影响。哲麦勒·黑托尼、贾比尔·欧斯福尔、阿卜杜·盖法尔·迈卡维、赛勒娃·巴克尔、邵基·贾拉勒等在埃及文坛、思想界具有重要影响的人士,一直关心、鼓励中国文学的译介。可以说,中国文学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了埃及文坛和文化界的主流。
然而客观而言,中国现代文学对包括埃及在内的阿拉伯各国读者和文学家产生的影响,还不能和欧美大国的文学、乃至拉丁美洲的文学相比;在阿拉伯各国的书店和图书馆里,还很少见到中国文学的译作。这虽然与中国文学本身的地位有一定关系,但更与中国文学在阿拉伯世界译介的历史不长、译者人员不多、译作水平参差不齐有关,还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空间距离等多种因素。不管怎样,加强中国和包括埃及在内的阿拉伯世界的文学、文化交流十分重要,因为这种交流目前达到的水平,和中国和阿拉伯世界当前良好的政治关系、密切的经贸关系很不相称,也和中国与阿拉伯民族在人类文明版图上的重要地位很不相称。因此,中国的阿拉伯学界和阿拉伯世界的汉学界都有义务作出共同努力,以扩大、深化、改进中阿文学与文化的交流。
记得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前会长仲跻昆教授曾语重心长地指出:“译事难,翻译中错误在所难免,这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我们的译者能不能在翻译时更认真、负责些,更严肃、仔细些,多花时间去推敲、琢磨,多翻翻书,多查查字典……尽量把错误消灭在译文付印之前,尽量少出点错,少闹笑话,少出洋相……否则,长此以往,就会砸了译者本人的牌子,也砸了阿拉伯文学的牌子……阿拉伯文学既然是一块名贵的璞,我们这些搞阿拉伯文学翻译的就该精心地把它雕刻成璧。有璞而雕不成美玉,是件遗憾的事;雕坏了,也是件遗憾的事。”我不厌其烦地引用仲跻昆先生的教导,是因为他的这番话也完全适用对中国文学的译介上。据我所知,近几年译成阿拉伯语的中国文学作品颇有一些规模,但其中也存在不少粗制滥造现象,“闹笑话、出洋相”的译文比比皆是。文学译介存在着只重数量、忽视质量的现象;一些翻译出版项目也沦为华而不实、质量低劣的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这是令人担心的,因为粗制滥造的译作数量越多,对中国文学的“砸牌子”式伤害其实越大。对此,我们中国的阿拉伯学界和阿拉伯的汉学界同行,应该坚守学术良知,珍惜学术声誉,看重笔下的每一个译词,每一句译文,对得起我们从事的光荣的使命。
我和哈赛宁博士的交往可追溯至十多年前。记得当时他在北京语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经常参加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的各种活动。他留给我的印象,是认真,活跃,勤于思考,彬彬有礼。因此,他不仅和我们这些从事阿拉伯文学研究的同行结下友谊,也和莫言、余华等中国著名文学家成为朋友。十几年来,他在从事汉语教学之余笔耕不辍,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翻译、研究取得了累累成果,已从一位年轻学子成长为埃及中青年汉学家中的佼佼者,还曾荣获第十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我和哈赛宁博士从事的都是中阿文学翻译、研究、交流的事业,我们手捧着阿拉伯文学和中国文学这两块美玉。我愿和哈赛宁、和中国及阿拉伯的志同道合者共勉:一起努力,切磋砥砺,把手中的美玉雕琢成美璧,奉献给中国和阿拉伯的广大人民。
哈赛宁
Hassanein Fahmy Hussein
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会员、埃及汉学家、翻译家,现任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兼任沙特国王大学语言与翻译学院中文系主任、鲁迅研究会理事、莫言研究会理事、上海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研究》刊物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上海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同时为被录入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数据库海外中国学家名录。
2000年本科毕业于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2008年获得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翻译介绍了20多部中文图书,其中突出的有莫言《红高粱家族》、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余华短篇小说选》、刘震云《手机》、宋岘《中国阿拉伯文化交流史话》《中国当代女作家作品选》《中国饮食文化》《中国改革新征程》等译著。
2025-01-02
2025-01-01
2024-12-31
202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