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团参观挪威蒙克博物馆
文化交流团与奥地利国民议会议员进行座谈
文化交流团在克罗地亚科学艺术院交流
近日,全国政协文化交流团赴挪威、奥地利、克罗地亚访问,进行了丰富的文化交流,传播中华文化。人文交流是对外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全国政协利用自身优势,安排文化艺术界委员参与对外交流,为对外展示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发挥了积极作用。本刊邀请苏士澍、王林旭、范迪安三位参与交流的委员,就文化交流的见闻感受,以及对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思考进行对谈。
1品味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
文化周刊:此次全国政协文化交流团访问了挪威、奥地利、克罗地亚三国,欧洲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这三个国家分别是北欧、中欧、南欧有代表性的国家,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文化方面各位有什么印象和感受?
苏士澍:这三个国家历史文化氛围很浓厚。挪威我是第一次去,它的生态非常好,形成了自身的生态文化,对社会人文道德发展影响深远。当前我们正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挪威的生态文化建设的一些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参考借鉴。
奥地利是人们熟知的世界音乐之都,音乐是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厅、街头舞台,随处可见音乐元素,你很容易便感受到艺术与观众深层交流、交相呼应所产生的美感。不过,除了音乐之外,奥地利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成果也给我很深刻的印象。在奥地利英雄广场、阿尔贝蒂娜博物馆等地,虽然经过战争和岁月的洗礼,古建筑都保存得很好,今天的人们徜徉其间可以充分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底蕴。
克罗地亚也是如此,很好地保护了古城堡等历史文化遗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与这些国家的文化机构进行交流时,他们介绍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经典等非常自信和自豪,这种情绪也感染了我们。
我想,文化建设具有引领作用。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来传承文化、发展文化,才能取得文化建设的新成就。
王林旭: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具有不同的特质,正因如此,通过文化交流来进行对话思考更有意义,访问挪威、奥地利、克罗地亚三国是一次文化之旅。拿挪威来说,这里充满着让我深有触动的文化艺术。比如冰与水的艺术,由于接近北极,挪威冬天日照时间短,是一个冰雪的世界,同时它的海岸线漫长曲折,岛屿众多,又是一个水的世界。冰与水和谐统一,让我想起中华文化中“上善若水”的理念。我们参观了美术馆、大剧院等文化设施,大剧院就建在海边,建筑、文化、环境三者有机融为一体,有一种“天人合一”的感觉。尽管他们不会用中国文化来解释,但文化具有共通性。最让我赞叹的是爱德华·蒙克的故居和博物馆,作为著名的表现主义画家,蒙克对于绘画艺术影响深远。通过他那小小的三间房间,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艺术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奥斯陆的维格兰雕塑公园,由挪威著名雕刻家古斯塔夫·维格兰的雕刻作品组成,奥斯陆也被称为“雕刻之城”。可见,挪威很注重对艺术大师及其作品的弘扬宣传,从而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范迪安:访问期间,我对这三个国家在保护和发挥文化遗产,特别是弘扬艺术经典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方式方法有很深的印象。在奥斯陆,我们看到正在由政府投资兴建的两座艺术博物馆,一座是挪威的国家博物馆,他们将各地博物馆的资源进行整合,化零为整,将重要的艺术作品集中起来进行新的分类,由此使得不同的博物馆都能展现不同专题的展品,正在新建的国家博物馆将比较全面地展示以艺术作品为主的挪威历史;另外一座博物馆是挪威的现代艺术家爱德华·蒙克的专馆。蒙克一生创作了数万件作品,尤其以他开创的表现主义的绘画风格而闻名于世。其现有的博物馆虽然规模较小,但是体现了很高的专业性,新建的蒙克博物馆将有条件更全面地展示和研究蒙克的艺术。蒙克博物馆馆长向我们介绍了蒙克艺术研究的新成果,使我感到艺术名家特别是经典作品的艺术生命是永恒的,一个国家应该充分用好艺术名家和经典作品所具有的文化价值,由此来促进社会的文化认知和增强艺术上的文化自豪感。
在奥地利维也纳这座著名的音乐之都,我们看到整个城市的许多街区和广场都搭起了演出的舞台。据了解,在整个夏季,维也纳将成为一座在音乐艺术上向市民开放的大舞台。我想,无论是剧场、音乐厅还是博物馆都应该紧紧围绕着弘扬和传播自己国家的艺术大师及其经典作品开展传播工作。经典作品之所以久盛不衰,靠的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演出和展览,这一方面是需要紧紧抓住经典作品的推广和传播,另一方面需要采取便民惠民的方式方法,由此使得社会公众对经典的热爱能够持久地传颂下去,也能够在不断的欣赏和参与中来增进文化素养与审美品质。
2加强文化艺术交流是共同愿景
文化周刊:目前,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些国家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如何?交流团此行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有哪些亮点?
王林旭:记得是在蒙克博物馆,我看到有一群一年级的小学生拿着小画板,静静地学习描摹。我过去问一个孩子为什么在这里临摹?小孩子的答案让我很受启发,他说:我爱蒙克,我爱他的艺术。他接着很快反问我为什么长得跟他们不一样?我说我是从中国来的,你们知道“China”吗?他们听到“China”便一下围了过来,很感兴趣,问我会画大熊猫吗?我马上给他们画了几幅大熊猫,他们非常喜欢,这不就是文化交流吗?其实,这些小朋友的“兴趣”可算是一个小小的缩影,在访问中,我们在很多地方都深切感受到这些国家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和合作愿望,对中华文化的喜爱。我们也积极沟通,传播中华文化,并且增进他们对人民政协的了解。
中华文化富于哲学精神,是推动世界进步的文化,它有文化根源,也有国际化的视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获得了广泛的认同。文化交流是心连心,通过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民心相通,增强相互了解,拓展更多的互通关系。
范迪安:交流团在与访问国文化界官员和艺术界人士的交流中介绍了政协联系广大文艺工作者参政议政、参与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的情况,这给对方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尤其介绍了中国书画艺术所拥有的深厚传统,以及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所呈现的蓬勃创作生机,使对方对中国文化和文艺的深厚历史有了更直接的了解,也对当代中国书画创作上所呈现的新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手法产生浓厚的兴趣,表现出与中国开展文化交流的强烈愿望。
在这次访问中,我的强烈感受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响应,成为世界各国开展经济合作同时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契机。文化艺术的交流本是“一带一路”的底色,在新的共同愿景面前,彼此间推进文化艺术交流的愿望更加迫切。在克罗地亚我们就听到了其科学艺术院好几位院士表达的对“一带一路”的赞赏与加强文化交流的愿望。当年马可·波罗用他的中国游记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特别是中国文化的辉煌成就,马可·波罗的出生地正是在今天的克罗地亚亚德里亚海边的小岛上。由此在访问中,大家的交流就从马可·波罗开始,而“一带一路”对于加强和推进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主题,也创造了新的条件。
文化周刊: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成果显著,人文交流在对外交往中作用日益凸显,如何促进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苏士澍:这些年来,中国的发展世界瞩目,中国制造、中国美食已经走遍世界,而中华文化走遍世界则会带来更多的了解与认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一方面是传播,另一方面是在传播基础上的提升。传播离不开窗口,建立更多的高水准的文化窗口,让中华文化在当地发芽、生长,不断积累,从而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比如促进中国文化中心的建设,充分发挥驻外使领馆的对外文化窗口作用,构建充满中国味儿的文化空间等。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文化交流的需求更为旺盛,通过此次访问,我感到人民政协和政协委员应当积极努力,服务于国家对外交流的大局,充分利用全国政协的平台优势,与各个方面建立广泛联系,并且充分发挥政协委员在文化艺术方面的优势,促进文化窗口建设,多交流,多互动,这也是政协委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王林旭:在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发展中应当充分重视和发挥艺术家的作用,以“人”为本,人与人的交流最能打动人心。以作品为桥梁,艺术家与国外受众进行深入交流,可以把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把自己传承与创新,进行艺术创作的实践和思考充分表达出来,传播了中华文化,并且带回自己所获得的文化体验和感受。不管作为政协委员,还是艺术家,都应当有文化交流的自觉,这样看来,我们就是中国文化传播的实践者,是“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实践者。
范迪安:在新的形势下开展对外文化交流需要采取新的方式。通过这次访问,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在对外文化交流中首先要策划和确定好交流的主题,只有抓住彼此都有高度认同,都能够从交流中展开共同思考和思想对话的主题,交流的意义才能够得以彰显。此外,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不仅要开展“物”的交流,更重要的是要开展人的交流,不仅要开展信息和知识的交流,更要开展实地考察和研讨对话的交流。中国社会正在发生历史性的沧桑巨变,我们在社会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许多成功经验,特别是在坚持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所破解的很多难题,都能够给世界带去影响。我曾经参与策划和组织不少中外美术交流的展览,在这个过程中,我的一个深刻体会是,文化交流需要在交流主题和交流内容上取得双边共识,既要在以我为主的原则下提出展览的主题和选择参展的作品,同时也要倾听合作方对中国艺术的了解,以及根据其所在的国家或城市对了解中国艺术发展的期待,在主题和内容上进行充分的讨论,只有在“内”和“外”两种文化目光交汇在一起的时候,所形成的项目才能得到更广泛的认同。
3充满自信地讲好中国故事
文化周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要坚定文化自信。前不久,全国政协召开“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专题协商会。在文化交流中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苏士澍: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不是嘴上说说,而是真正加深对中华文化的学习理解,从心底里根植自信。如果我们自己对中华文化一知半解,那何谈文化自信,又何谈能在文化交流中传播好中华文化呢?比如这几年我在政协一直呼吁“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为什么要读懂汉字?因为这里面就蕴含着我们的文化自信。汉字的结构特点和表音表意功能,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中国人的文化伦理、道德规范和观念习俗。如果不明白汉字中蕴含的深意,不仅仅是对文字的掌握有所欠缺,更重要的是对传统道德传承的缺失。一字一世界,一笔一精神,面对汉字,只会念说,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当你真正理解汉字所蕴含的文化精神,自尊自信之感会油然而生。书写越多,我们对文字乃至文化的敬畏喜乐之心则越浓;书写越少,我们对文字乃至文化的认同亲密之情则越淡,所以学好汉字、写好汉字是关系到民族自尊、自信的大事。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工作,以及其他的促进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工作,并不是为了培养书法家、画家、戏曲家、音乐家,而是要让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无形的种子,扎下牢固的根,树立文化自信。这样才能真正自信地把优秀中华文化传播出去。
范迪安:坚定文化自信对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指明了新的方向,我们从事文化交流,在当前就是要通过交流让世界各国更多地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生机蓬勃的当代发展。艺术历史的发生和发展不仅记录了社会发展的进程,更通过视觉的和形象的方式为今天的人们认识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最直观的素材。同时,艺术创造也是人类精神发展史的形象体现,比如中国书画传统中的许多观念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在今天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对外交流,展现中国书画艺术的悠久历史和独特创造,将能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整体的认识与了解。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书画艺术的蓬勃发展,特别是从传统中创新的许多成果,还远未让世界看到,因此需要通过举办展览来展示中国书画艺术的当代发展,尤其是通过展示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进步的作品,能够产生通过艺术形象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作用。
文化周刊:在文化交流中怎样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苏士澍: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文艺工作者的大课题。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把中国精神体现出来。中国精神的内涵非常丰富,包含着传承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中国精神,离不开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最根本的是以人民为创作导向,通过创造力,把中国精神以多样的方式讲述出来,表现出来,在书法、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等各个领域产生一批精品力作,用作品来讲好中国故事。
王林旭:中国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国故事多种多样,可以是一幅画、一首歌、一本文学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讲好我们自己的故事,不能随意编故事,这也是我自己的创作体会。在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找到共同的“语言”,这就需要我们对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化,从而能够吸引人、打动人。比如中华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结合世界对生态文明高度重视的当下,用多种艺术形式阐释天人合一,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传播中华文化的优秀理念,就是生动的中国故事。
2025-01-14
2025-01-13
2025-01-10
202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