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塞拜疆是亚洲一个内陆国家,地处西亚外高加索的东南部,东临里海、北靠俄罗斯,1991年正式独立,首都巴库。“阿塞拜疆”意为“火的国家”。1995年,一个来自这个“火的国家”的17岁青年只身来到中国,到北京学习他喜欢的中文,从此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远赴北京:千山万水求学路
如果不是高挺的鼻梁和深邃的眼窝,你很难从一口流利的汉语中认出坐在对面的拉沙德是外国人。卡里莫夫·拉沙德是土生土长的阿塞拜疆人。1995年,年轻的拉沙德拿到了巴库国立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巴库国立大学是阿塞拜疆人眼中的最高学府,中文系在这年只招收了6个学生,他很幸运地成为其中的一员。一年之后,通过阿塞拜疆教育部与中国的协议,他又作为6人中仅有的一个得到中国政府资助的学生,来到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中文。
谈到求学这段经历时,拉沙德总觉得运气和缘分占了很大因素。“当年巴库国立大学中文系只招6个学生,我来到中国一年之后,原来的国立大学中文系就因师资不足解散了,五个同学都转去学习其他语言,我是他们中硕果仅存的,不敢想象如果没有中国的资助我会怎么样”拉沙德感慨到。
来到中国,人生地不熟的拉沙德得到了学校的很多帮助。而拉沙德也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据拉沙德介绍,几年的学习中,他从来没有缺勤过任何一节课;在课下,除了学习他也不考虑其他事情,这段求学经历后来成为他最怀念的时光。“我们留学生都有生活补助,吃的用的也很便宜。特别是学校为我们提供了性价比很高的校园设施和服务,这一点我到现在还很难忘记。现在北京喝个茶很贵,那个时候北语校内还有茶馆,价格很便宜,可惜当时没有珍惜。”拉沙德笑着说。“回想起来,那段时光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感情,对汉语和中国的感情,思想和思考方式就慢慢地被熏陶出来了,我很感激母校的栽培。”
勤奋学习为他带来了成效。在北语本科毕业后,好奇心很强的他不满足于学习汉语,又如饥似渴地继续读研、读博,最终取得了外交学院国际政治专业博士学位。回国后,凭着在中国所学,他活跃于阿塞拜疆外交领域,并担任阿塞拜疆总统战略研究中心的首席顾问至今,“没有辜负母校对我的期望。”
应阿塞拜疆总统战略研究中心邀请,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简称“和裁会”)副会长马飚率和裁会代表团于2014年11月3日-10日访问阿塞拜疆,拉沙德在阿塞拜疆国民议会向到访的全国政协副主席马飚讲解议会运作方式。1995年阿塞拜疆新宪法规定阿塞拜疆实行三权分立的总统制政体,国民议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本人供图
深耕文化:阿中文化交流使者
此外,拉沙德更致力于促进中阿语言文化交流。阿塞拜疆的官方语言是阿塞拜疆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乌古斯语支,而两种语言的学习者一直苦于没有一本权威的双语词典。
拉沙德正在撰写的《汉语阿塞拜疆语词典》就是这样的一本双语词典。这本词典,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2025年国家辞书编纂出版规划》中少有的外国作者写就的词典之一,它会为中阿语言交流填补一项空白,进一步促进两种语言、两个国家之间的交流。“在我学习的时候没有这样一本词典来帮助学习者,学习汉语都是从零开始,很困难。我想帮助以后的学习者,让他们能少走弯路。” 这是他十几年的心血所在。
明年是中阿建交25周年,这本开拓性的词典预计明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相信它会为两国语言文化交流开拓一片新的天地。
2015年11月,拉沙德在北京接受国家级教育对外交流项目“百名高级汉语人才重返中国”授予的高级汉语人才称号,这一称号只颁发给通过选拔的、曾在中国学习或培训过的国外高级专家,鼓励他们在汉语言文化交流传播上做出更多贡献。
中国梦、世界梦:青年的未来靠自己打拼
拉沙德在北京的公寓中。叙述自己曾经孤身一人求学,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的故事,拉沙德语调中充满了自信。
来自教育部的一组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出国留学人数即将超过50万人。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人民币升值及国外留学门槛降低等诸多原因,留学逐渐进入“大众化”时代。当留学成为趋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乃至高中生选择另外一种跨文化的环境深造。青年应该怎样成才,特别是在一种跨文化的背景之下,成了困扰许多青年学生和家长们的问题。
为了学习汉语,拉沙德1996年就“出国”了,可谓留学的“老前辈”,在采访中,他介绍了一点自己的人生经验。当初来到中国,拉沙德处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更没有父母或者亲戚的帮助,这与许多中国留学生在外、或是农村大学生来到城市后的处境十分相似,但拉沙德不仅完成了博士的学习,现在也从事了自己梦想的职业。拉沙德是如何做到的?拉沙德说:“我靠着谦虚的态度和自己的努力实现梦想。”他解释到,尽管每个人的条件都不一样,但一旦考上大学、远赴国外的他们就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我们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通性,上同一所大学,实际上为这些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同样的平台。如果破除固步自封的习惯,利用好‘后发优势’,他们的发展不一定比别人差。”
他强调,“作为一个学生,除了学课本知识以外,更要学会尊重别人,懂得如何跟别人交流思想”。软实力也是青年必备的技能之一,“如果现在你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就让谦虚好学的态度成为你的优势。这样的青年才能成才。” 拉沙德勉励现在的大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未来终会为你打开一扇四通八达的门。
此时,已过而立之年的拉沙德眼里面闪烁着对青年时代的留恋和期盼。他留恋的是在中国度过的青春,而他期盼的,是中阿两国的青年能否更好地磨练自己,使自己成为新的交流事业的接班人。“将来不会只有一个拉沙德,希望中国这片土壤能孕育出更多的人才,让他们的‘中国梦’生根发芽。”
2025-01-02
2025-01-01
2024-12-31
202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