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一束光。”是写在六卷本《对话百家》丛书扉页上的一句话,这套丛书收录了王蒙、王安忆、迟子建、阿来、莫言、贾平凹、陈忠实、麦家、刘慈欣等130位当代中国作家的对话实录。这束“光”的光源是书中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编辑书的人们把每一束光汇聚在一起。如果掩卷沉思,感受到光明存在,所有努力就都有了意义。
《对话百家》丛书由青年报社联合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最新推出,丛书首发式暨“文学与青年”论坛6月6日下午在思南文学之家举行。
《对话百家》丛书系列
丛书分为《安顿灵魂》《文化酵母》《精神胎记》《生命暗道》《光的方向》《世相人心》等六卷本,收录的当代中国作家还包括张炜、李佩甫、周大新、金宇澄、柳建伟、莫言、贾平凹等17位茅盾文学奖得主,范小青、东西、宁肯、李修文等60余位鲁迅文学奖得主,徐则臣、鲁敏、石一枫、王十月等40余位青年作家,叶辛、赵丽宏、潘向黎等19位上海作家。另外,还包括钱谷融、李敬泽、陈思和等理论型作家,马原、残雪等先锋派作家,蔡骏、血红等类型和网络文学作家,不仅是百余位当代作家的致敬之书,也是新时代中国文学的纵横地理。
其中,张炜在谈到长篇小说《你在高原》时说,如果不写完这部作品恐怕一生都不会安宁,为此,他耗时二十二年,写下450万字,流了很多眼泪;麦家的长篇小说《解密》经历了十七次退稿,他并没有因为挫败而迟疑,还将其解读为“每一次退稿对我个人而言都是打击,对作品来说都是‘打铁’”;冯骥才说,他如果一直画画可以成为一个富翁,也可以很庸俗地住进豪宅,但是偏偏要去做文化抢救。
首发仪式现场部分作家合影
文学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范小青、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潘向黎等著名作家在论坛上都谈到了自己的年轻时代时阅读与文学的处境,在成为著名作家之后,他们又时常和青年人在一起,给他们很多文学上的指导。
文学丰富了他们的青年时代,滋养了他们的生命,给他们以人生的指引。叶辛说,在上山下乡的日子里,文学给了他很多启示。那时知青中有不少人发自内心的喜欢文学,他们从文学中获得启发,用文学去展示生活,却揭示人性的本质。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在知青中出现了那么多作家的原因。
赵丽宏青年时回乡插队来到崇明,他一度十分感伤和忧郁,文学成了他的救命稻草。赵丽宏说他开始并没有想当作家,而是从小就喜欢文学,在崇明的岁月里,他每天晚上都读书,用文字来表达自己,这一段日子为他日后成为著名作家作了充分的准备。“青年和文学做朋友是一件好事情。”赵丽宏说,“因为有了文学就可以活下去,有了文学就可以感受宽广、丰富和辽阔的人生。”
范小青也从小就受到文学的滋养,而她的创作也从来没有离开过青年,即便是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灭籍记》,也是写一个青年人和一栋老宅的故事。范小青说,她一直关注青年的文学阅读,现在新媒体兴起,碎片化阅读问题很严重,每天要接触很多信息,这些信息又纷繁杂乱、互相矛盾,不知道哪个真哪个假。
潘向黎则坦言,文学与青年关系密切。大学中文系里有一句名言,每个人都有一次成为诗人的机会,就是青年谈恋爱的时期。青年人心灵深处思想的萌发,他们感到压抑和不自在,他们的生命活力和元气往外冲,这些本身就是文学创作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潘向黎认为,相比过去的青年,现在的青年人审美独立,内心强大,有一种不盲从的精神,这都为文学鉴赏和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作家们还为青年人荐书。叶辛说,青年人应该有空多读书。而文学是阅读中很重要的内容。因为一个作家说过,文学写下有意义的东西是可以留下来的,其他都会消失。赵丽宏推荐了罗素的《西方的智慧》,还有已故复旦大学教授潘旭澜的《太平杂说》,尤其要推荐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赵丽宏说,他有一次访问欧洲,在德国海边城市,有位哲学家说美国文化像洪水一样,欧洲没有办法抵抗,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抵抗,除了中国。“因为中国的古代哲学到现在还能有力量,没有一个哲学像中国哲学这样有力量。”潘向黎推荐了《红楼梦》。她认为,《红楼梦》让国人十几岁读懂,二三十岁沉浸其中,这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莫大的福利。
2025-01-10
2025-01-09
2025-01-08
202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