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多民族盛行的传统节日,也是亚洲汉字文化圈许多国家流行的民俗。文献考古认为,端午节最早起源于中国,又有五月五、端阳节、正阳节、天中节、重午节、龙舟节、浴兰节、龙日等不同称谓。至于端午节为什么会成为许多民族和地区共同分享的节日,可谓众说纷纭。如前所说,首先可能与特定的日期和节气有关。从节日时间的选择看,所谓特殊日期,一般是便于记忆的时间点,如“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以及某些月份的“初一”、“十五”等,将这些特定的日期命名节日,便于记忆与组织。但这只是外在形式,其实质则需要与有意义的事件联系起来,如季节更替带来的自然现象变化,与农事有关的播种、收获、农闲,与祭祀、祈祷有关的活动等等。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端,物初生之题也”,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中说“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这些说法,让人联想到端午大概与季节的关系。但任何一种现象都可能存在一因多果或一果多因的情况,太拘泥于它的表象而忽视实质,不是正确辨析事物的有效方法。
端午节的形成表现出文化建构的多样性。若以端午节的产生原因为例,不同地区或不同民族出现不同的说法是一种普遍现象。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其一,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特定的人物,如某些汉族地区解释端午节原因时,有的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有的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有的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还有的说是为了纪念曹娥、介子推、廉吏陈临、越王勾践等;一些藏族地区还说,五月五是为了祭祀一位慈善的阿妈;哈尼族神话传说中则说端午节是纪念一对找日月的兄妹。诸说之中,以纪念屈原的说法最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其二,认为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有的说端午节的起源与此时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天象有关。其三,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特定的祭祀,有的说端午节源于祭龙,与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有关;还有的说源于祭母,过端午节是为了祭祀这一天跳河的母人熊。其四,认为端午节源于祈福避害,躲灾除瘟,所以这一天要举行特定的仪式驱逐恶月恶日,或在这一天通过悬挂特定物、吃特定草药或食物、举行洗浴等以达到消灾祛病的目的,等等。这些情形表明,端午节文化内涵的建构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
端午节的民俗活动体现出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任何节日都需要通过开展相关活动或举行相应仪式来支撑。这些仪式或活动不仅与人们的日常行为具有明显的不同,而且存在很多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如在服饰方面,一些中原地区在端午节有佩戴香包的习俗,有的南方地区则佩戴菱角,东北地区的达斡尔族在五月初五给小孩身裹红布,还有一些地方给小姑娘戴石榴花、给小孩穿五毒衣、缠五色线,甚至还有一些地方延续着端午文身的古老习俗。在吃的方面,大多数地区和民族在端午节一般要包粽子吃粽子,有的地方则吃五黄、吃五毒饼,还有一些地方要喝雄黄酒。端午节居所的装饰方面也有讲究,不仅在大多数地区盛行门上插菖蒲、艾草,还有插柳枝、挂葫芦、缠葛藤、系红布等情况,有些地方还要贴纸符。不同地区过端午的时间也是各具特色,虽然人们认为端午就是农历五月初五,但有些地方的畲族农历五月四日过端午,有些汉族或其他民族在五月六日过端午,有的地方在五月十五日过“大端午”,甚至有些地方把五月二十五日列入端午并称之为“末端阳”,此外,还有同一个地区的不同群众如水族,曾流行分期分批过端午的情形。当然,相同的端午活动也可能有不同的解释,如同是划龙舟,也有龙舟竞渡与游旱龙之分,其中关于划龙舟的原因在不同的地方也可能出现不同说法,如除了一般人们所认为的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投江之外,有的汉族地区认为,划龙舟是为了纪念泾河老龙;有的苗族地区认为,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历史上斗恶龙的胜利;有的羌族地区认为,划龙舟是为了震慑精怪等等。在人们的集体意识中,端午节中的每一个特定行为一般都会有约定俗成的解释,但又常常因地而异。正是这种不同地区或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才让中华民族的端午节变得既丰富多彩,又充满乡土气息,将节日的文化魅力演绎得淋漓尽致,吸引着民众的积极参与并乐在其中。
端午节也是一个多渠道传播与动态发展的民俗节日。如果以开放的心态看端午,不难发现,这个节日中的许多活动或仪式不仅保留了中华民族择吉日祭祀,谢天地神灵、感谢祖先恩德的古老文化传统,同时具有增进群众文化交流、培养集体主义热情等方面的新时代特征。端午节的传播虽然具有多种路径,并使人们产生不同的节日体验,但总体而言人们在当代视野下审视端午节的文化含义,一般会赋予它一种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积极思考,表达出向往美好生活的意愿。以端午节期间普遍流行的“插艾草”为例,小小的细节中往往蕴含着别出心裁的文化解读,如汉族神话传说中把端午节插艾草解释为可以避免瘟疫、可以驱除蚊蝇,还有的说可以蒙骗试图伤害人类的天神等;彝族神话传说解释说,端午节插艾草是观音菩萨的安排,可以逢凶化吉;土家族神话解释说,端午节插艾草是避免被荼毒的标记,等等。当然,端午节到底采取什么方式与表达怎样的情怀,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往往有不同的文化来源乃至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但健康向上的美好祈愿是可以相通共享的。
有些地方还把端午节经营成一个具有多个时空的过程。笔者通过对湖北省黄石市西塞神舟会端午民俗调研发现,该地区道士袱村一带村民把端午节办成一个多时空的活态节日。这里每年端午都要重新做神舟(龙舟),从举行扎制神舟的开工仪式算起,经过五月初五为神舟开光,直到五月十五至十八日送神舟入长江,整个活动历时40天,可谓是目前国内端午节马拉松式的祈福活动,这其中既有通过江中放神舟来寄托人们祛邪、避灾、祈福的古老民俗愿望,也有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文化意蕴,将悠久的江中送瘟神习俗与表达家国情怀有机结合起来。据当地群众及地方学者介绍,这一段长江沿岸的不同村落的端午形成了先后相连的不同时间,表现出端午节从时间到内容形散神聚、同中有异的文化特征。这种情形既反映出端午节俗的自然属性,又彰显了民间信仰方面的文化价值,特别是把端午祈福与纪念屈原结合以后,进一步将家国情怀与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认同有机结合起来。
端午节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民间智慧的动态文化记忆。实践证明,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大背景下,不同地区丰富多样的端午节作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正以其不忘本来、传承创新的动态发展,汲取着中国智慧,弘扬着中国精神,传播着中国价值。以科学的态度办好端午节,不仅有利于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而且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也将是一种有益的文化支持。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研究员,该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数据库建设”【项目编号:17ZDA161】阶段性成果)
2025-01-14
2025-01-13
2025-01-10
202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