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右三)与新片主演在纽约影展走红毯(片方供图)
他对于中国电影要慢一些的忠告言犹在耳,但这一次的李安却是激进的,激进到可能遭遇他导演生涯口碑最分化的一次。
作为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执掌者,这回李安不讲叙事,即便该片的简介听着就够吸引人———讲述从伊拉克战场返还的士兵故事,其原作小说曾登上美国畅销书榜首。他也不打算探讨如何在伦理、武侠、爱情、冒险等类型片里找寻新突破口,哪怕他的下一部影片就是导演本人从未尝试过的运动题材———《拳魂》。他说的是“使命”,“我不认为一部电影就能改变这个产业,但它可以启发想象”。李安说:“电影一直告诉我,它要变了。”
上周末,以3D、4K、每秒120帧技术拍摄的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在美国纽约举行了全球首映礼。《好莱坞报道者》 赞其“拓宽了电影的边界”,但不少业内大腕开始对登峰造极的技术说不。11月11日,该片将在中国与北美同步上映。
新技术是什么?“就像取下面纱,身临其境”
新技术的英文名称“immersive digital”,释义“沉浸式的数字”,但实际上它并非单一一项发明,而是3种技术的综合体。前两项技术,不少观众都见识过了:3D,它每年让数以百万计的人带上眼镜看电影;4K分辨率,它让银幕画面呈现4倍于以往的像素。这两项技术单独运用的话尚算普及,但全球只有不到1%的投影机可以放映双眼4K分辨率的3D影像。至于第三项技术,120帧每秒的帧率,5倍于普通电影的24帧,足以让李安在世界电影史中留名。率先观影的《纽约时报》影评人撰文说:“如果4K分辨率的3D已是稀有的,那么这两者的结合再加上高帧率,世界上没有多少放映设备配得上它。”确实如此,到了11月该片与观众见面时,全球能完全满足原版3D、4K、120帧规格的电影院,暂时只有5家,中国在北京、上海和台北各有一家。
“技术控”在欢呼,当世界电影在24帧每秒的格式中已经度过了约90年,李安新片带来的革命简直是飞跃式的。要知道,现有的那些3D、4K、120帧规格的镭射投影机,通常属于军事器材,供飞行员模拟飞行使用。而现在,它们为人们的观影服务。《纽约时报》 的文章如此描述:“仿佛眼前没有屏幕,所有人被硬生生拉进了电影场景。看着对面的迫击炮把左边的土墙轰成碎片,再转眼,瞧着右边的队友吓得汗泪齐下、青筋暴起。那感觉,不是故事里在发生什么,而是观众自己的身边、本人就在电影里。就像取下面纱,身临其境,观众和角色之间不再有隔阂。”
但更多围观者对于高帧率保持审慎态度。美国娱乐评论网站Uproxx用了“视觉疲劳的盛宴”来形容高帧率,“电影里的一切看起来越真实,观众越觉得一切都是假的”。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索性直言:“我不喜欢高帧率,因为那会让电影看起来不像电影,像真实的世界。”这位大导演一边致敬李安的勇气,一边怀念胶片电影所特有的颗粒感。
主创经历了什么?“好像拉着手一起喂狮子”
在许多人看来,李安是电影大师,但按他自己定的标准,“我是电影的学生”。《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拍摄期47天,后期做了15个月,差不多一年半的时间,主创们“好像拉着手一起喂狮子”,共享危险与兴奋。“我之前拍过12部电影,应该算有经验的,但这部影片让我深感谦卑。”前所未有的拍片方式,产生各式无先例可循的疑难杂症,“每一个我们意外找出的答案,都会引发10个新疑问。拍摄过程极为痛苦,本身就是一场生存战。”但李安相信,如果真正喜欢一个行业,就会接受善意的折磨。
对演员而言,镜头消弭了电影与观众的隔阂,让人深觉“真实”。但恰是“真实”,成为演员最大的对手———他们必须素颜上镜,一旦化妆,银幕外的观众就会感知“那是演的”;所有的场景最好是真实的,不然穿帮镜头还是会拉人出戏。所以,在李安的第13部电影作品拍摄时,化妆师被营养师取代,因为“好气色只能靠由内而外的食补”。至于微表情、肢体细部应激反应,更是逃不过高清的技术检验。李安说,观众完全能从演员的脸上接收到细小暗示,就像真实的生活场景那样。有一场士兵待在冰天雪地里的特写镜头,反复3天都不符合要求,“演员是出色的,场景也没问题,可就是看着很假。”直到3天后,李安顿悟,“演员本人觉得热,所以哪怕他的视觉神经告诉大脑很冷,知觉却反馈为热,一冷一热的撕扯,摄像机捕捉到了。”
这样的电影,容不下粗糙的布景,更容不得不合格的演员。
这到底算不算电影?“我习惯了这样高规格的画面”
无论李安是否预估到了,“每秒120帧的高清画面到底算不算电影”,这已经成为了新问题。
几年前,技术大神彼得·杰克逊尝试在《霍比特人》中挑战每秒48帧放映。结果是没有结果。除了媒体稀稀拉拉的批评声外,大众甚至无缘见到这个传说中的48帧版本。“奇幻片看得太清楚,这很奇怪”———就是这样的诟病,打消了包括《阿凡达》导演卡梅隆在内的一众跃跃欲试的心。
现在,李安不仅越过了48帧而飞跃到了每秒120帧,还把3D、4K等技术融合到一起,结果会不会更惨淡?在11月11日到来前,一切尚未可知。唯一能确定的,是李安自己的拍摄冲动。“我总是顺着个人想法。对‘孝顺’感兴趣的时候,就拍《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对人和未知关系着迷的时候就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现在,他为技术而着迷,“我已经习惯了这样高规格的画面,所以我无法假装我没见过。但我知道人们的习惯不会一夜之间就被改变,所以我还在等。但无论如何,我觉得我应该给技术一个机会。”
都说四十不惑,李安60岁了,好像才开始困惑,以致于“总有一点过盛的好奇心,希望每次都是第一次”。《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的技术总监,也是为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聚焦》负责数码技术的葛文斯显然看见了李安的“好奇心”,更感知到这份心意何其重要:“影史上的每个关键时刻,总会有一部电影横空出世,不但卷起票房,也改写产业命运。李安虽然凭此片可以领先业界15年,但他从一开始就说,他不希望‘维持’这份领先,只愿电影上映后能吸引更多从业人投入更多资源,最终促使产业走向下一个时代。”
用李安自己的话说———我找到自己钟爱的事业,一开始不是为了追求卓越,而是本能提升虚弱的自己,慢慢就成了领航者。
2025-01-02
2025-01-01
2024-12-31
2024-12-30